网站首页 > 技术文章 正文
扩展运算符或 3 个点是 JavaScript 中的运算符,用于函数调用和数组/对象。 它有多种不同的用途,所以让我们看看我们如何在真实的 JavaScript 代码中使用扩展运算符。
在函数调用中
我们可以使用 JavaScript 函数调用中的 3 个点将数组转换为函数的一组参数。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。 下面,我们的数组被转换为 x、y、z 和 a 的值。
let numbers = [ 1, 2, 3, 4 ];let myFunction = function(x, y, z, a) {
return x + y + z + a;
}// Returns 10
myFunction(...numbers);
这可以与其他值组合,因此以下也是有效的,使用与之前相同的功能:
let numbers = [ 1, 2 ];// Returns 15 (i.e. 5 + 7 + 1 + 2)
myFunction(5, 7, ...numbers);
合并数组
使用扩展运算符的另一种有用方法是合并数组。 例如,我们可以使用两个扩展运算符将两个单独的数组合并为一个新数组:
let x = [ 1, 2, 3 ];
let y = [ 4, 5, 6 ];// Returns [ 1, 2, 3, 4, 5, 6 ]
let newArray = [ ...x, ...y ];
与之前类似,我们可以将它与其他值结合起来,仍然得到相同的结果:
let x = [ 1, 2 ];// Returns [] 4, 5, 1, 2 ]
let newArray = [ 4, 5, ...x ];
合并对象
最后,我们可以使用扩展运算符来合并对象。 在下面的示例中,我们将两个具有键/值对的对象合并为一个对象:
let obj1 = { name: "John" };
let obj2 = { age: 114 };// Returns { name: "John", age: 114 }
let newObj = { ...obj1, ...obj2 };
如果我们尝试合并两个对象并且存在重复键,则第二个对象将优先并覆盖第一个对象,如下所示:
let obj1 = { name: "John" };
let obj2 = { name: "Jake" };// Returns { name: "Jake" }
let newObj = { ...obj1, ...obj2 };
这就是扩展运算符的工作原理——它们让我们可以轻松地使用数组运行函数,并且非常适合合并对象和数组。
关注七爪网,获取更多APP/小程序/网站源码资源!
猜你喜欢
- 2024-10-16 JS中(a==1 && a==2 && a==3)可以在JavaScript中计算为“true”吗?
- 2024-10-16 JavaScript 的这个难点,毁掉了多少程序员
- 2024-10-16 前端开发之彻底搞懂this指向(前端this指向问题)
- 2024-10-16 JavaScript中的变量声明和作用域(一)
- 2024-10-16 Top 26 JavaScript面试问题和答案
- 2024-10-16 JS 经典实例知识点整理汇总【实践】
- 2024-10-16 苦恼于JavaScript中的reduce函数?五分钟讲透彻
- 2024-10-16 前端基础:JavaScript(前端基础题)
- 2024-10-16 一句话彻底理解JS中的回调(Callback)函数
- 2024-10-16 面试中被问到最多的 19 个 JavaScript 问题
- 最近发表
- 标签列表
-
- cmd/c (57)
- c++中::是什么意思 (57)
- sqlset (59)
- ps可以打开pdf格式吗 (58)
- phprequire_once (61)
- localstorage.removeitem (74)
- routermode (59)
- vector线程安全吗 (70)
- & (66)
- java (73)
- org.redisson (64)
- log.warn (60)
- cannotinstantiatethetype (62)
- js数组插入 (83)
- resttemplateokhttp (59)
- gormwherein (64)
- linux删除一个文件夹 (65)
- mac安装java (72)
- reader.onload (61)
- outofmemoryerror是什么意思 (64)
- flask文件上传 (63)
- eacces (67)
- 查看mysql是否启动 (70)
- java是值传递还是引用传递 (58)
- 无效的列索引 (74)